數字技術介入 幼兒園教學變了樣
http://www.vmlcwjnjqx.com2025年04月07日 09:51教育裝備網
在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幼兒園的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技術、新工具的影響。杭州市蕭山區開悅幼兒園作為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學前教育試點園,教師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前提下,創造性應用信息化工具、數字化系統、AI等手段,豐富幼兒園的活動內容,更新教學方式,構建全新的師幼互動樣態。
1
教學手段新穎,創生學習內容
為提高教師利用數字技術的意識,我們帶領他們嘗試運用一些簡單的數字化工具,如“花伴侶”軟件、AI觀察記錄、AR互動投影等,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基礎上,我們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安全規范存儲。這些手段與工具,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捕捉幼兒的興趣,生成新的教學資源與活動,拓寬幼兒學習邊界。
比如,AI可以捕捉幼兒興趣,動態生成二十四節氣博物館教學主題。每個節氣到來時,整個幼兒園都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博物館”。我們首先讓AI虛擬同伴等與幼兒對話,捕捉關于節氣的生成性問題。如驚蟄節氣到來前,幼兒對可愛的智能機器人提問:“驚蟄時小動物會吃什么呀?”“為什么這個節氣叫驚蟄呢?”AI就像一個超級厲害的大魔法師,敏銳地抓住這些問題,并找出幼兒提出的關于驚蟄的熱詞——“驚蟄的蟲蟲”,從而幫教師確定活動主題。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點,深入開展了一場關于驚蟄節氣的教研活動,并和幼兒一起生成了許多好玩的“驚蟄蟲蟲”探究活動。
我們還利用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為幼兒創設生動、沉浸式的教學活動場景。幼兒可以在沉浸式春雷喚醒艙里開啟蟲蟲互動奇旅,在閱讀館尋找關于蟲蟲的繪本故事,在演藝中心上演驚蟄蟲蟲童話劇,在3D打印室進行蟲蟲之家創想建構,還可以在戶外尋覓昆蟲。這些做法,都讓幼兒對于節氣的認知,從抽象、遙遠的概念逐步走向具體可感、可知、可觸摸的現象。
我們還采用適宜的應用軟件,拓展幼兒的探究內容,引導幼兒進行多元化表達與創新,賦能幼兒的深度學習與創造性發展。比如,幼兒在小花園發現許多植物都有香味,但不知道這些植物的名字。于是,教師利用花草探究軟件和幼兒一起生成“香味的DNA探秘”項目活動。用“花伴侶”軟件探秘有香味植物的名稱,再拓展到藝術領域“制作植物身份證”、數學活動“編碼植物氣味”、語言活動“香味植物故事會”等。
新的技術手段拓寬了幼兒學習的邊界,幼兒園的學習資源變得前所未有地豐富。
2
強互動、重探究,豐富教學形式
幼兒天生好奇、好動、熱愛探索,如果沒有合適的工具或條件,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就無法得到滿足。新技術新工具具有強互動的特點,能促發幼兒的深度探究。
比如,小班幼兒對蝸牛產生了興趣,教師就在植物角養了蝸牛供幼兒觀察。但蝸牛有獨特的生理構造和習性,常常鉆進土里、殼里,且進食緩慢,幼兒難以觀察、發現,許多猜測又得不到驗證。在對蝸牛的觀察陷入困境時,教師架設了延時相機。幼兒通過延時相機中的視頻回放,可以看到蝸牛持續的活動過程。他們發現,蝸牛排泄物的顏色與食物有關,于是提出“吃胡蘿卜拉橙色便便”的猜想并得到了驗證,最后還生成了“蝸牛的彩色便便”探究項目。教師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豆包APP”智能分析蝸牛進食數據、偏好,為教師和幼兒一起持續深度記錄“蝸牛日記”提供了關鍵支持。
AI語言大模型的出現,為教師將故事角色轉化為語音交互對象,引導幼兒嘗試多角色模擬互動提供了機會。比如,在語言活動“慌張先生”教學中,教師利用語音模型創設幼兒與“慌張先生”智能體角色對話的場景,幼兒大膽跟“慌張先生”開玩笑,交流慌張帶來的不良后果。
“以前組織語言觀摩教學活動,很害怕提問了孩子回答不上來,現在把故事時間變成角色扮演劇場,利用AI的智能交互、AR的沉浸式交互功能,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的對話伙伴,這讓我感受到了AI給教學帶來的新變化。”工作10年的教師時佳樂在一次教研中分享道。
3
教師向幼兒學習,構建新型師幼關系
在幼兒園里,雖然幼兒總能給教師以啟發,但總體而言,教師還是扮演知識傳遞者的角色。但在形形色色的數字技術進入幼兒園后,我們驚訝地發現,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需要向幼兒學習,一種新型的師幼關系建立了。
我園最早給幼兒配備的是一款機器人活動材料,教師需要先進行培訓,再按照預設的活動方案帶幼兒按預先設定的“程序—執行—反饋”邏輯進行活動。但總有教師反映,幼兒對預設的活動不感興趣。于是,我們就將機器人活動調整為“機器人的N種創玩游戲”。教師放下“正確性”的執念,和幼兒一起經歷自主探究過程,逐步成為幼兒的智慧玩伴。
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許多幼兒很小就接觸科技產品,他們對新技術似乎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幼兒的好奇心強、愛探究,對新技術更容易上手。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教師學習新技術新手段的速度,反而沒有幼兒快。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將新技術工具直接投放到活動區,幼兒自主探索,然后教教師玩。這時,一種新型的師幼關系——“向幼兒學習”就產生了。在這種關系下,教師在幼兒創意玩法的基礎上,可以創設更豐富適宜的活動。
因此,半年時間內,幼兒和教師就一起探索了“機器人保齡球”“迷宮救援賽”“快遞員闖關”等近百種創新玩法,不斷有幼兒在機器人游戲中展示“我的機器人會發光、會唱歌”等本領。
新技術的適當應用,改變了教學方式,讓教師有更多時間與幼兒進行情感交互,成為幼兒自主發展的學伴。與此同時,我們知道,技術僅僅是手段、工具,只能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永遠無法代替幼兒的游戲、生活。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數字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游戲、生活,最終成為敢質疑、會思考、能創新的人。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開悅幼兒園)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