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育數字化戰略向縱深發展
http://www.vmlcwjnjqx.com2025年03月26日 10:01教育裝備網
■ 要牢牢抓住“應用為王”的工作主線,推動數字資源從“可用”向“好用”“常用”轉變
■ 需要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構建互聯互通的學習空間和資源體系
“察勢、趨勢、馭勢”。三年前,我國正式啟動教育數字化戰略,這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決策,也彰顯了教育系統主動應變、改革創新的堅定決心,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了強大動能。
三年來,教育部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形成了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的深入推進路徑,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就。2025年,我國將開啟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新三年,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成為關鍵內容,需要在推動教育變革、促進教育公平和賦能終身學習方面持續發力。
用數字化推動教育變革,核心是育人模式的創新,重中之重是育人目標和教學方式的重塑。過去三年,在線學習平臺、智慧教室、數字教材等的廣泛應用,使得教學空間從傳統教室延伸至“云端課堂”,實現了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融通;同時,智能推薦學習資源、數據驅動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等新模式不斷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一人一策”“一人一課”,形成了分層教學、翻轉教學、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然而,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在文本生成、邏輯推理、自然語言交互方面表現出了明顯優勢,而且向多模態內容生成和多代理執行任務方向快速迭代,形成了新的知識生產和問題解決范式,課堂教學面臨重大挑戰。為此,一方面要重新理解人工智能時代的素養要求,應該把培養人機協同、情感道德、溝通合作、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跨學科融合創新的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著力培養具備包含人工智能素養在內的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創新教學方式,依托教育大模型和教育智能體,探索“學生、教師、人工智能”協同的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探究實踐的興趣,保障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
用數字化促進教育公平,不僅體現在受教育機會公平,也體現在教育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教育數字化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利器,更是解決教育不均衡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
當前,區域發展不平衡仍是制約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現實瓶頸,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需要牢牢抓住“應用為王”的工作主線,推動數字資源從“可用”向“好用”“常用”轉變;深入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全員全流程在教育教學中的常態化、規模化、深度化應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持續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動教育大模型一體機、教育專網、教育大數據中心等教育新基建的建設,促進教育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建設一批優質學校(集團)的校本智能體和示范應用案例;將地方和學校在教育數字化應用方面的成效納入教育督導體系,促進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質量的教育發展。
用數字化賦能終身學習,應以推動我國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為根本出發點。構建終身學習制度,建設學習型社會,本質是打造一個覆蓋全教育類型和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生態系統,也是一項涉及全社會治理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教育部通過數字技術打造學分銀行平臺,完善和加強了國家開放大學與老年大學體系建設,以及職業教育“1+X”證書等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初步構建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體系。
未來,需要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構建互聯互通的學習空間和資源體系,以及分級分類的學習成果認證和轉換機制,破除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的壁壘。要貫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聯系,有效擴大“人人皆學”的覆蓋人群、拓寬“處處能學”的空間范圍、延展“時時可學”的時間尺度。
過去三年,教育數字化在探索中前行,在實踐中成長,已從“理念引導”走向“系統行動”,從“試點探索”走向“全面推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系統的眼光、更堅定的步伐,推動教育數字化向縱深發展,有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教育現代化和促進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達成。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學術分委員會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